- 劉俊紅;張彩霞;張波;
利用KOMIYA和LIU的2個星風吸積模型計算了富碳極貧金屬星(CEMP星)和CH星表面C豐度與軌道周期P終值的關系、污染因子R同軌道周期P終值的關系,以及軌道半長軸A隨伴星質量M2的變化。從而對2個星風吸積模型進行了比較。從計算結果可以看出,2個星風吸積模型是一致的。
2008年04期 v.29;No.87 265-268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483508] [下載次數:34 ] |[網刊下載次數:3 ] |[引用頻次:2 ] |[閱讀次數:37 ] - 田興玲;劉慕仁;
在社會輿論傳播過程中,一些干擾和不確定的因素導致人們的態度改變具有一定程度的隨機性。通過引入新的規則來改進Sznajd輿論傳播模型,在新的模型里不再出現終態吸引子,基于平均場理論近似地對該模型進行了分析和討論。
2008年04期 v.29;No.87 269-274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447581] [下載次數:131 ] |[網刊下載次數:2 ] |[引用頻次:8 ] |[閱讀次數:35 ] - 韓佩琦;劉天山;高新存;
在研究扭轉絲狀液晶電光效應曲線的基礎上,根據Freedericksz相變理論以及液晶的粘滯系數對顯示器件響應時間的影響,進行計算分析,利用反推法得出了驅動電壓與上升時間的函數表達式,進而通過實驗測定了響應時間,求得了閾值電壓,獲得了較好的實驗結果驗證。此種實驗方法簡潔,節省時間,精度較高。
2008年04期 v.29;No.87 275-278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949198] [下載次數:431 ] |[網刊下載次數:1 ] |[引用頻次:6 ] |[閱讀次數:31 ] - 武彤;李朝陽;李巧玲;張炳燭;李景印;王未肖;
采用正相高效液相色譜研究了三唑酮、烯唑醇、腈菌唑、粉唑醇、多效唑和雙苯三唑醇6種三唑類手性農藥在Chiralcel OD-H和Chiralcel OJ-H手性柱上的對映體分離,通過優化分離條件,實現了幾種手性農藥對映體的拆分,并探討了流動相極性對分離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對比了2種纖維素手性固定相的手性拆分效果,探討了相應的手性識別機理。
2008年04期 v.29;No.87 279-282+291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023534] [下載次數:588 ] |[網刊下載次數:2 ] |[引用頻次:23 ] |[閱讀次數:44 ] - 王改珍;苗鳳智;劉英華;孟凡濤;張曉曉;
用差示紫外吸收光譜法研究了鎳離子與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的動力學過程,發現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是一個連串反應過程,首先是鎳離子與BSA的一個快速絡合反應,然后是鎳離子誘導BSA發生了構象變化,這個構象變化過程是一個正向和逆向均為一級反應的對峙反應,而不是文獻報道的簡單一級反應。
2008年04期 v.29;No.87 283-285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273858] [下載次數:86 ] |[網刊下載次數:4 ] |[引用頻次:3 ] |[閱讀次數:51 ]
- 劉朝英;王惠芳;宋雪玲;宋哲英;李凱;
針對具有相同激勵函數的隱層神經元非線性表達能力較差的情況,提出了一種改進的模糊調節神經網絡,并利用遺傳算法進行訓練。該模糊調節神經網絡包括模糊神經網絡和三層前饋神經網絡2部分,通過模糊神經網絡間接調整前饋神經網絡隱層激勵函數參數,并用遺傳算法同時對模糊調節神經網絡的權值和模糊神經網絡參數進行訓練,從而增強了網絡的表達能力。將模糊調節神經網絡用于非線性量化因子模糊控制器參數的整定仿真結果表明,改進的神經網絡比傳統的神經網絡擁有更大的自由度,具有更強的非線性表現能力,從而使非線性量化因子模糊控制系統具有更好的控制性能。
2008年04期 v.29;No.87 295-298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304600] [下載次數:112 ] |[網刊下載次數:5 ] |[引用頻次:10 ] |[閱讀次數:39 ] - 張付祥;王樹國;
針對研制的創傷手指功能康復機械手,研究了以ARM芯片S3C2410為核心的嵌入式系統平臺、基于SPI總線的電機控制和數據采集模塊,以及控制軟件和圖形用戶界面的設計,還結合機械系統設計了傳感系統,實現了康復運動產生、康復數據采集等系統功能,為該系統用于臨床康復試驗奠定了基礎。
2008年04期 v.29;No.87 299-304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989487] [下載次數:189 ] |[網刊下載次數:7 ] |[引用頻次:7 ] |[閱讀次數:42 ] - 張曉蕾;譚曉林;安勝彪;陳書旺;
分析了現有的流媒體擁塞控制算法(AIMD,TFRC)的優缺點,在此基礎上,提出一種改進的流媒體擁塞控制算法。算法對反饋信息進行預測和參數的調整,減少了開始階段延時時間,并采用平穩增長因子,降低傳輸過程中的抖動,減少丟包率,以提高流媒體的平穩性,最后,對算法進行驗證。仿真實驗結果表明,改進算法在延時抖動方面有所提高,更適合流媒體的傳輸,并較好地保持了TCP友好特性。
2008年04期 v.29;No.87 305-307+312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278753] [下載次數:156 ] |[網刊下載次數:5 ] |[引用頻次:10 ] |[閱讀次數:26 ] - 李文忠;張付祥;
總結了幾種在苛刻工況下的磨損量與摩擦副硬度成正比的反常磨損失效行為,分析了某渦噴發動機用主軸軸承的保持架與套圈的相對運動以及兩者材料的機械性能,認為在高頻沖擊、高速滑動的耦合作用下,由于套圈的材料硬度高、塑性韌性差,容易產生微裂紋,同時潤滑油在高溫下對材料的化學作用加強,導致嚴重的反常磨損失效。
2008年04期 v.29;No.87 308-312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448570] [下載次數:84 ] |[網刊下載次數:3 ] |[引用頻次:3 ] |[閱讀次數:49 ] - 熊可嘉;王偉;張萬平;
采用SIMPLE算法、k-ε紊流模型,考慮了自然對流換熱的影響,應用整體求解法計算氣固耦合傳熱問題;討論了固體壁面間輻射對計算的影響,結果表明,固壁輻射對處于低流速區域的壁面溫度有較大影響,不應忽略。進、回風口的布置不僅影響車室內氣流速度和溫度的具體數值大小,而且決定了整個流場和溫度場的分布結構。
2008年04期 v.29;No.87 313-316+324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610625] [下載次數:114 ] |[網刊下載次數:3 ] |[引用頻次:12 ] |[閱讀次數:32 ]
- 尚會建;張雷;馬建兵;鄭學明;
以醋酸和三水醋酸鈉為原料,在無溶劑的條件下制備雙乙酸鈉,系統地研究了原料配比、反應時間和水含量等因素對產品質量及收率的影響;得到的優化工藝條件如下:n(醋酸)∶n(醋酸鈉)=1.1∶1,反應時間為30 min,水的質量分數為10%,產物收率為96%以上,產品質量達到美國食品級標準。
2008年04期 v.29;No.87 317-319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65K] [下載次數:248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6 ] |[閱讀次數:37 ] - 劉英華;原現瑞;陳曉霞;李潤巖;
對鹽酸坦索羅辛的紅外光譜(FT-IR)、一維及二維核磁共振譜(1H NMR,13C NMR,DEPT,1H-1H COSY,HSQC,HMBC)進行了解析,對其所有的NMR譜信號進行了歸屬,討論了紅外特征吸收峰所對應的官能團的振動形式,確證了鹽酸坦索羅辛的結構。
2008年04期 v.29;No.87 320-324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269145] [下載次數:140 ] |[網刊下載次數:2 ] |[引用頻次:2 ] |[閱讀次數:33 ] - 宋書琴;楊會龍;史蘭香;
以L-脯氨酸為原料合成了L-脯氨酰胺,改用將溶劑全部蒸除直接用于下步反應的方法,解決了因L-脯氨酸甲酯鹽酸鹽吸濕造成的結晶困難,用AR級甲醇代替無水甲醇進行L-脯氨酸甲酯鹽酸鹽的制備,省去了甲醇的無水處理環節。優化的最佳工藝條件如下:n(L-脯氨酸)∶n(氯化亞砜)=1∶1.1,滴加氯化亞砜溫度為-10℃以下,保溫反應0.5 h,室溫反應9 h;氨化反應在常壓0℃進行,時間為24 h。L-脯氨酰胺總產率達94.1%,光學純度達到98.0%。
2008年04期 v.29;No.87 325-327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97K] [下載次數:566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4 ] |[閱讀次數:37 ] - 李愛軍;靳淑委;段穎;張亞通;
對鹽酸托莫西汀的關鍵中間體消旋托莫西汀的合成工藝進行了優化研究,設計了一條以3-甲氨基-1-苯基丙醇為原料,經過醚化反應、提純、成鹽的合成路線。在醚化反應中考察了原料物質的量比、反應溫度、相轉移催化劑對反應的影響,研究了提純方式及成鹽的影響,得到了最佳的反應條件。用3-甲氨基-1-苯基丙醇與鄰氟甲苯在DMSO/KOH體系中進行醚化反應,成鹽制得消旋托莫西汀,總收率為68.1%,純度為99.5%。
2008年04期 v.29;No.87 328-331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563170] [下載次數:341 ] |[網刊下載次數:3 ] |[引用頻次:3 ] |[閱讀次數:33 ] - 李再興;黃云龍;楊景亮;郭建博;劉春;廉靜;邢麗楠;
通過以粉煤灰和硫鐵礦燒渣為原料制備的復合高效混凝劑聚硅酸鋁鐵(PSAF)預處理阿維菌素廢水,取得了較好的混凝效果。其最佳工藝條件:pH值為6.5~7.5,PSAF投加的質量濃度為80 mg/L,廢水中COD,SS和AVM的去除率可分別達到18.9%,34.6%和20.5%;處理后廢水ρ(BOD5)/ρ(COD)由0.31提高到0.42,廢水的可生化性得到一定的提高,為廢水的后續生化處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008年04期 v.29;No.87 332-335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615307] [下載次數:156 ] |[網刊下載次數:1 ] |[引用頻次:13 ] |[閱讀次數:40 ]